5月25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重庆选拔赛)暨第四届重庆市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市31所高校,278支队伍1275名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本次大赛。
本次大赛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我校和重庆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承办,旨在激励重庆市内广大青年学生弘扬创新精神,助力推动重庆市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广大学生参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团队协作水平、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开幕式上,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亚平、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哈宁武、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王丽丹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副院长阎冰教授先后致辞。校长吴华安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重庆赛区主任马燕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言。重庆文理学院赵立军教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张曦月同学分别代表赛事评审专家和参赛选手发言。副校长崔中山主持大赛开幕式。
杨亚平副区长表示,巴南区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动包括机器人级人工智能在内的软件信息类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打造了软件“满天星”专项,形成了8座“星”系列巴南软件园区。本次大赛的举办,是巴南区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创新和探索。他希望,通过本次大赛,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巴南区乃至全国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哈宁武副处长指出,市教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助力产教融合、产权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次赛事有效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和实景演练的有益尝试。
吴华安校长号召,参与的企业发出人工智能“最强音”,打造最新政策导向和行业前沿动态的信息池;参赛的师生形成百花齐放“主战场”,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佳绩;参加的高校汇聚强队兴教“正能量”,不断开创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新格局。
比赛现场,经过重庆市各院校选拔,共有278支队伍1275名学生参加重庆赛区的线上、线下选拔赛,其中157支队伍707名学生参加机器人创新赛、人工智能创新赛等线上6个赛项的选拔;121支队伍568名学生参加的机器人舞蹈赛、机器人任务挑战赛、机器人应用赛等线下8个赛项选拔。我校组建了20支队伍,其中14支进入省赛,包括1支队伍参加了机器人竞技赛(全国选拔赛),13支参加了人工智能创新赛省赛。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承办大赛过程中,通过增设更多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的竞赛项目,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队参赛,邀请高校专家、行业大咖、企业专家聚焦“AI+教育,校企共融”开展研讨交流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大赛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据了解,大赛采用“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事。2024年重庆市参赛队伍再创新高,参赛院校31所,参赛队伍996支,参赛师生2988人,覆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31所重庆高校,参加赛项含创新赛、应用赛、竞技赛、挑战赛四个大类共35个赛项。经选拔有439支队伍、2012名学生进入本次选拔赛,其中,278支队伍1275名学生参加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举行的重庆赛区线上、线下选拔赛14个赛项;161支队伍、737名学生推荐参加全国选拔赛21个赛项。本次大赛设置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不超过重庆市选拔赛队伍的20%、30%和30%。经过成绩复核、统计、公示无疑后方可确定成绩及奖项;赛后一周内在大赛群及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官网网站发布成绩。获得一、二等奖的队伍将会被推荐到全国参加决赛。
近年来,我校积淀形成了新财经集聚发展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大特色。一是形成了“2+7+X”财经专业新格局,即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多个校级一流专业。二是构建了“1+7+N”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即1个科大讯飞工程中心与公共实训中心+7个现代产业学院+N个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班。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先后建立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学院3个工科产业学院,覆盖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10个专业。通过课程群改革、真实项目导入、职级认证、专业竞赛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100%企业岗位推荐、2/3学生达到专业工程师能力、4/5以上就业对口率和95%以上就业率,为地方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学校在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人工智能实践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被评为特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