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的工作将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今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全国和全市教育工作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产教融合深化年”工作主题,以“升硕升大”战略牵引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建设,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持续加强党建引领,确保正确办学方向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从原理学理上、实践源头上深化研究阐释。更加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学习宣传等工作,专题宣讲100场次以上。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四史”教育,制作宣讲微视频10部以上,并嵌入党校课程中。
2.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实施“党建双创”三级培育计划,新增市级“样板支部”或“标杆学院”项目1-2项。贯彻落实《重庆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实施“校地党建结对共建工程”,开展“党员先锋—乡村振兴计划”,拓展2个以上校外党建活动阵地,组织师生党员深度参与街道社区党建。做好2021-2022学年“党员先锋岗”验收和下一学年度创建工作。
3.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强化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切实推动责任制落细落实。坚持党管阵地的原则不动摇,持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堂讲授有纪律。按照“谁主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类活动阵地管理,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政治安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学校正面宣传,提升学校品牌宣传工作。
4.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范健全纪律监督体系,推进校院二级“1+12”监督机制建设,形成监督合力。健全“以案四说”“以案四改”长效机制,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与全校中层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党员干部前往警示教育基地学习1次以上,做好节假日廉政提醒,做好关键节点和重要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抓好巡视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5.加强和改进统战群团工作。强化政治引领,召开党外人士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1场以上,统战对象联谊会、统战工作座谈会3-5次。实施党外代表人士“菁英工程”,重点打通同重庆市侨联等市级群团组织沟通对接,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教职工以及统战对象履行职责服好务。推进学校民主政治管理,持续建设“工会之家”,组织召开一届二次两代会,完成第一届两代会提案落实和反馈。组织召开第一次团代会和第二次学代会,完善学生会制度体系,健全主席团成员产生和退出机制。
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彰显应用型办学特色
6.推进学校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深入响应“融入巴南、扎根巴南、服务巴南”行动号召,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快速融入巴南区“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区五城”战略,实现区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无缝衔接、有机融合。紧抓新鸥鹏科教城产教融合实验区升级改造,完善财经学院产教融合实验园各项条件,吸纳学生开展产教融合实习实训不少于1000人,推动科大讯飞公共实训中心入驻,加速优质企业链在科教城的有效集聚。
7.发挥产业学院的引领作用。以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鲲鹏软件产业学院三大产业学院为示范引领,推动各二级学院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完成授牌启动工作。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鲲鹏软件产业学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筹建中新国际商贸与供应链现代学院(暂定名),力争市级以上产业学院立项再获突破。
8.强力推进二级学院“一院一品”。探索二级学院产业发展路径,提升产教融合显示度和经济与社会效益。各二级学院至少新增产教融合项目1个,产出一批以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融媒体艺术、财税会计、商贸物流等为代表的产教融合标志性成果。实现多形式校企协同育人,新增校企共建卓越人才项目班不少于3个;新增校企共建教材2-3部;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培育2-3个产教融合明显的特色案例库;新增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10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不少于2项。
9.强力推进继续教育增收增效。围绕“一点四线”工作思路,深化“学校+”资源融合体系,推进“专业教育+职业训练”育人模式,增强经营、品牌、质量意识,力争培训、创收产值达到700万元。
三、持续巩固教学地位,提升教学质量
10.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布局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完善保障措施,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确保会计学、软件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顺利通过市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验收。逐步推动新工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展微专业试点。确保数字出版、经济与金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顺利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和新专业申报论证工作,力争实现新增专业获批2-3个。落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成1-2个专业的退出淘汰。逐步启动9大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间、专业集群间协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学校分类发展。力争获批专本贯通联合培养项目2-5个,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11.强化课程建设及改革。实现教学要件课程思政全覆盖,将课程思政要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力争新立项市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5个。推进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的分类建设和分类评价。加大基础课程建设力度,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总结推广“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经验,发挥教学团队示范作用。推进以专业课程群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确保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课程群改革试点有实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力争新增各类市级以上课程不少于10门。重点资助一批在产教融合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立项市级及以上教改项目不少于10项。推进实施学分置换工作,提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及各学科专业全国重点赛事的参与率、获奖数量和等级。实施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启动培育新一轮教学成果奖,推进教学成果突破行动。
12.夯实合格评估基础。进一步规范教学运行,确保教学秩序正常稳定,教风良好,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校领导等学校相关听课制度。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以教育教学质量和标志性成果为导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完成新工科基础实验室、融媒体艺术实验室的阶段性建设。重点监控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完成情况。
13.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推动以托业等语言测试平台为支撑的语言类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及语言类教师分类发展。稳步推进深层次国际合作项目,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好中法、中西班牙等本硕连读项目招生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海外学历提升计划”国内培养与管理环节,确保参与项目教师按期毕业。拓展与新加坡企业、高校之间的其他合作。
四、持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14.加快各类人才引进步伐。紧密围绕学校重大任务攻坚,实施人才引培“4百”计划,新增引进校本专任教师不低于100人,其中新增行业从业经验教师不少于20人。依托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和科研平台,利用好市区两级人才引进政策,确保全年引进博士不低于25人,高职称教师不低于30人,至少引进2名博士后进站,力争新增市区级人才(团队)不少于3人(个)。
15.大力支持教职工学历提升。继续优化教师博士合作培养机制,对攻读国内博士人员进行有效帮扶,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国内高校博士不少于5人,全年实现新增攻读博士学位人员不低于10人,重点支持第一批马来西亚博士顺利毕业,力争1-2名国内高校在读博士顺利毕业。
16.持续完善职称评聘制度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强职称聘任和职级晋升的分类分层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序列高级职称和辅导员序列职称申报条件,探索管理研究教育系列职称体系。做好职称评聘工作,年度晋升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10人、中级职称教师不少于2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13%。
17.深化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政策,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向专硕点流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优化和完善竞争性薪酬的选拔、评价制度。优化全员绩效考核办法,探索实施淘汰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薪酬的调整机制。
18.全面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第一要求,在学校人才引进、专家推荐、评优评奖、年度考核、晋级晋升等制度建设和工作开展中坚持师德师风把关和“一票否决”制。选树师德典范,进一步加大教师表彰力度,提升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19.强化队伍能力提升。以三支队伍能力提升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各类能力提升培训,强化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实施培优工程,力争在市级及以上教师(含辅导员)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奖励(或荣誉)优于上一年度。
五、持续强化科研建设,提升学科实力
20.持续加强申硕与学科建设工作。对标对表硕士点立项单位建设年度指标,最大限度引导各责任部门或二级学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对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与金融、工程管理、会计等硕士点进行进度监控与年度评估。顺利通过市学位办组织的跟踪评估。对标对表完成金融学重点学科的年度建设任务评估。优化科研团队研究方向,引导科研团队获得与专硕点方向强相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强化人才梯队培养。
21.有效提升平台团队建设成效。强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推进与重庆市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公路物流基地的合作。强化学校各类科研平台能力建设,确保市级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评估,科普基地、市级高校创新群体、科研团队通过中期评估,推进绿色发展研究院智库成果取得新突破,长江会展研究院行业影响取得新进展,国别与通道经济研究院横向经费有突破。
22.全力推动代表性科研成果攻坚。努力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成效,做好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国教科规划项目孵化,确保总报送项数达到10项,申请开通国家艺术科学基金项目系统,力争国家级项目不断线。确保省部级主渠道项目申报数量稳中有升,实施推进党建、思政等专项研究倒立项机制。进一步争取外来经费,改善横向项目的经费报销过程,稳定科研经费的总盘子。有效提升代表性科研成果发表数量,确保C级及以上级别科研成果发表数量稳定在30项左右,鼓励发表三报一刊、高层次内参等智库成果,推送优秀资政建议5篇以上,探索完善新媒体科研成果资助体系。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全年举行财经论道高端学术讲座3-4场,举行资政建言专题培训3-4场,举行科研论文撰写讲座2-3次,开展科研方法类培训2-3个主题,持续提升我校教师学术科研素养。
23.扎实提高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完成科研系统建设,科研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优良学术风气,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建立预警期刊清单,形成更为完善的学术不端预防与惩戒制度,维护学术诚信与道德。
六、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提升育人成效
24.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专兼职心理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四级联动防控机制,做好信息的精准摸排,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及疫苗接种。进一步完善心理疏导、资困助学、学习“一帮一”、法律援助、校领导深入联系基层制度“五位一体”帮扶教育体系。加强考研“鸿志班”建设,优化以考研帮扶、公考辅导,考证指导为核心的学风建设体系。开展文化思政沁润工程,推进团学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落实“一院一品”建设计划,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25.不断提升思想引领质量。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开展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时间表、路线图,相关工作落实落细。实施美育浸润工程,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与管理好非遗传承班和非遗社团,引进非遗文化项目。加强劳动教育工作,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及教育计划,推动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地合作,做好重庆市巴南区文化馆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分馆建设,逐步深入巴南区各乡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6.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辅导员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相关机制,有重点的培育辅导员工作室,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主题班会大赛等专题活动。提升学工队伍“学研用一体化”的整体能力,开展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培育计划。推动学工队伍规范化发展,修订完善各类学生工作制度,编制学生工作系列工作手册。
27.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致力打造特色双创孵化基地,挂牌共建我校全市首个高校公共法律服务校政孵化平台。与《商界》杂志社共建双创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基地。加强完善创新创业队伍建设,分阶段落实“全面覆盖、专创融合、精英培养、成果转化”的进阶式、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挖掘培育重点双创项目,力争获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至少3项,力争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至少1项。力争实现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突破。
28.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力争完成2022年招生计划目标,贯通培养合作院校不少于2所。确保2022年新生报到率维持在96%以上。系统学习、分析、研判相关招考政策,组织开展校内宣讲工作。全面梳理、分析近年来就业服务工作的能效,进一步优化工作路径、拓宽就业渠道、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优质就业率较上一年度提高2%。
七、持续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29. 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召开部署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实施分工方案,建立年度工作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督办。组织深入系统学习《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与评价实施方案》,确定学校发展定位为“应用技术型”(类型)+“特色性”(类别),对标对应评价指标开展自评工作,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及目标。
30.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编制校院管理权责清单。适时修订章程,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
31.完善财务核算体系。按照市教委年检要求和整改通知梳理存在的财务问题,与举办方充分沟通,落实责任和持续整改,逐步达到市教委的年检要求。针对目前学校发生的所有业务费用,分人事类、教学类、学生类、科研类、行政类等对所有业务进行细致梳理。按照二级学院成本核算方案,逐步填列计算各二级学院的成本。实施电子化票据。
32.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硬件系统维护,加强数据治理,提升信息化办公效率。继续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好财务系统建设维护、招生录取保障、教育部优秀申报等重专项目工作。加强日常网络安全管控与重要时期安全保障,坚决防范网络安全重大风险和事件。
八、持续抓好和谐校园建设,优化学校办学环境
3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配合集团完成G1学生公寓的建设工作,确保2022级新生入住。配合集团完成二期508亩土地的征地及土地权证办理工作。配合集团完成校大门和广场的方案评审、推进项目立项并启动建设。择机推进签订分校区筹建协议。
34.扎实做好平安校园建设。对外加强联动,净化周边环境,对内加强治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全年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35.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强化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建设。加强与属地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36.全方位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完成新增学生公寓G1栋家具等设施设备采购,保障2022年秋季学生顺利入住。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质量,报事报修及时响应率100%,及时完成率达98%。食品安全零事故,师生就餐满意度达到95%以上,学生年投诉率低于0.5%。确保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